中文  |  English
校训:立德树人,兼济天下
向中国古典智慧致敬──读《平天下:中国古典治理智慧》

《平天下:中国古典治理智慧》一书讲述了修身、为学、民本、官德、治理、天下六方面,遵循了中国古典治理哲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进阶,可以说是对古典智慧的一次致敬;同时结合当下时政社会现实,对古典治理名句挖掘其现代价值,进行了创造性转化。本书近来连续畅销,这折射出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敬重,同时也引发我们对传统智慧的一次回望与思考。

治理现代化离不开传统营养,“仁”是论语中一个核心的概念。从仁出发,以仁为基础,仁爱之心可以延伸发展到道、义、忠、信、恭、敬、礼、恕、知、志、刚、毅、木、讷、宽、敏、惠等诸多美德与价值追求,从而优化世道人心。礼如同现在的法律法规及道德守则,是一种公共奉行的社会性仁义道德。当今的社会,我们有着法律的强制,有着道德的谴责,但是最终我们社会的美好和谐需要的是每个人内心强大的力量,对善与恶的分辨,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才能真正的克已复礼,天下归仁。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性转化,曾在多个公开场合发表重要讲话。《平天下》正是从“通古今”着手,探索传统文化底蕴,提炼和汲取蕴含其中的当代精神和现代价值,对传统思想尤其是传统治理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笔者看来,中国古典治理思想在今天依然充满着智慧的力量,对国内治理及国际关系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在国内治理方面,传统治理思想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遗产,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关于治理国家的思想格外引人注目。治国安民方面,首先是“公天下”还是“家天下”的问题。《礼记》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提出了“大同”的社会理想,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化,这与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相一致;针对如今国内存在的贫富差距问题,《论语》中提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明经世文编》中提到“古者明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均万民焉。所谓均者,至公无私,民各得其分愿之谓也,非曰夺彼以益此也”,这说明古代就很清楚“均富”的重要性。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的一大方面,就是要让改革开放成果人人得以分享,实现全民小康。关于民心、民众信任问题,《孟子》中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命题,《管子》中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说法,《论语》中指出“民无信不立”,都在阐释自古以来“民为邦本”的政治哲学,与我党一直强调的“人民是权力之源”“为人民执政”具有一致性。《诗经·小雅》里的这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话常被后人用来形容审慎的品格。党员领导干部面对人民赋予的权力,面对组织给予的信任,应该时刻在内心保存一份敬畏心,在用权上,慎之又慎,丝毫不能懈怠。治理国家靠法治,古代大量法治治理思想的论述,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文化基础和历史积淀。“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等,都为当前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丰富的传统滋养。修养方面,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中,人是一切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目的,这是中国人本主义的政治观。《论语》有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贞观政要》曰:“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可见古人非常重视个人修养和治理国家的密切关系。在中国人的哲学观中,“修齐治平”是一个完整的人格成就途径。这在《礼记·大学》中有非常完整的论述:由内及外,从个体到家庭再到国家、天下,个体道德在外化过程中不断完善、充实,达到化成天下的境界。这一切的起点都在于小小个体的修身工夫。“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修身是一门长期的功课,是做事、从政之前的必要准备,是态度的养成,也是定力的习得。这与当前中国区别于西方的“贤人政治”一脉相承,具有深层的文化和历史渊源。

国际关系方面,诚信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大智慧。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信之所以为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为道?道之贵者时,其行势也。“信”字由人和言组成。人是社会的动物,以言语沟通,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言语能传达信息,我们也在不断交流中了解彼此,表达信任。所以说,“信”是社会交往的基本道德。习近平主席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强调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其中“诚”字引人关注,第一是真诚,真心实意地寻求发展同各个国家的友好关系,尊重各国根据本国国情选择的发展道路,不干涉别国内政;第二是诚信,要恪守国与国之间达成的协议共识,严格遵守国际公约,履行国际义务,在国际争端中要尊重历史史实,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第三是诚意,以最大的诚意和耐心寻求政治途径和平解决国际冲突,积极参与对话协商,加强合作。事实证明,“诚信”原则指导外交实践是最为正确、智慧的原则,对于稳固周边、发展周边的价值作用十分明显,也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正面评价,对于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快国内建设,助力中国腾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自古至今,中国强调,“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中国国力在变,和平和友善不会变。

习近平总书记曾援引德国哲学家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一书,指出传统的工业文明,只重视人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使人单向度发展。事实确然,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高度经济发展在创造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失衡,突出表现在人的物化和异化。然而,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中庸之道和重视家庭、重视自我修养的文化,有助于调节个人的心理平衡和内心安顿。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某些部分,经过转化、改造,可能为世界上更多的人所乐意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对我国现代化意义重大,对世界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阐旧邦以辅新命”。时代越是进步,我们越需要时时回望传统,从传统经验和智慧中反身自恭,推陈出新,为我们这个时代和生民“立心”“立命”。这些潜藏在各类典籍中的智慧,依然常读常新,而且能给我们新的启迪,值得珍视、慎思。其中富有时代意义的思想精髓,更值得我们发掘和阐发,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之具有当代价值,从而丰富我们的治理智慧。

撰稿人:高晓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