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校训:立德树人,兼济天下
环境科学专业2019级圆满完成生产实习现场工作任务

2022年8月24日至9月1日,环境科学专业2019级32名同学到普洱市景东县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哀牢山生态站(简称“哀牢山生态站”),进行了为期九天八晚的生产实习,圆满完成了实习现场工作任务。

精心安排,全程指导

本次实习,哀牢山生态站极为重视,派出了7位老师全程指导,鲁志云站长亲自示范土壤剖面的挖掘和样品采集,泥巴裹满了裤腿;廖辰灿老师负责两栖、爬行、鸟类和兽类专题,带领同学们安装红外相机观察兽类、用望远镜观察鸟类;杞金华老师指导同学们认识各种植物、讲解20公顷永久大样地的布设方法和植物水势的测定;史鸿华老师指导同学们如何记录气象参数、如何辨认植物和鸟类;熊紫春老师指导同学们如何采集和鉴定昆虫标本,指导同学们鉴定标本到凌晨;严乔顺老师是唯一一位女老师,冒雨带领同学们采集凋落物测定生物量、径流小区观测以及降雨在林中再分配的测定;徐志雄老师指导同学们如何进行物候观测,并带领同学们进行20米×20米的植物样方调查,讲解如何记录群落调查中的各种参数。七位老师全身心的投入和无私付出,让同学们深切体会到科研是什么。

鲁志云站长进行实习动员


走进哀牢山,走近生物多样性


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分气象、水文、植物、动物(包括两栖、爬行、鸟类、兽类和昆虫)和土壤等岗位开展实习。哀牢山生态站位于我国常绿阔叶林分布区的最西端,这里有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亚热带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被誉为“镶嵌在植物王国皇冠上的一块绿宝石”,是一座得天独厚的绿色基因宝库。在这里,同学们采集和压制了植物标本,近距离观察到哀牢髭蟾、红瘰疣螈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从红外相机中拍摄到了豪猪,灯诱昆虫上千只近百余种,制作了蝴蝶标本32份。

夜间观察两栖动物

风雨无阻,苦并快乐着

在哀牢山现场实习的这段时间,几乎每天都下雨,早晚还很冷。但是同学们穿上雨鞋,披上雨衣,在生态站老师的带领下风雨无阻进行实习。同学们被分成6个小组,每小组要记录一天三次的气象数据;同学们冒雨开挖了林内外4个土壤剖面,分层采集土样进行容重分析,由于女生较多,只好女生当男生用,巾帼不让须眉;由于天气变化无常,实习过程中也病倒了几名同学,但服了药仍加入实习队伍;最忙的一天从早上7:45的观测气象,上午径流小区观测和凋落物收集,下午土壤剖面挖掘,晚上两栖类调查,22:40才回到住地,人均步行2.3万步,踩坏了几双雨鞋套。学生赵开元说:“这一周,认了植物,放了红外相机,找了两栖,凿了剖面,做了样方,记录了天气等等。当然也淋了雨,蹚过泥坑,在泥堆里摔了跤,被蛾子扑了一身一脸,但是学到了特别多新事物,也复习了特别多旧知识,是苦并快乐着!”

几分留恋,更多不舍

8月31日下午,举行了生产实习现场学习总结汇报大会。同学们分组进行了PPT汇报,生态站的七位老师一一进行了精彩点评。分组汇报获得了站里各位老师的肯定与表扬,也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为同学们进一步完善实习报告、发现更多有意义的科学问题指明了很好的思路和方向。最后,鲁志云站长进行了总结,并听取了同学们的建议。

本次现场实习同学们收获满满,感想多多。学生刘璇说:“与其说这是一次学院安排的实习,不如说是一次人生难得的真体验”!学生黄忆秋说:“九天的实习结束了,是一段特别的旅行,是一段难忘的记忆,是一场美丽的邂逅......”。是的,多一种经历,就多一种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来的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和吃苦耐劳,将会受益一生。在短短的几天,同学们从大气、水、土壤、生物等层面,近距离感受到我们周围环境的神奇和奥秘,进一步坚定了践行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信心和决心。

哀牢山生态站建立于1981年,由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和云南大学朱彦丞教授发起建立。建站41年来,哀牢山生态站围绕生态系统长期研究的科学总目标开展深入研究,培养出一大批相关领域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40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6部,每年国内外有近600余人到站开展研究工作。

实习队全体师生合影

环境科学系本次生产实习带队老师王宏镔、王海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