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校训:立德树人,兼济天下
【喜迎党代会 回眸发展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创“党建+X”模式,促立德树人与学科建设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学校迎来了第十三次党代会。回顾过往,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以一流党建引领学院中心工作,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党建和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硕果累累。展望未来,环境人将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勇攀高峰。

党建引领中心工作,百花齐放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做实三个融入。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策略和部署内容作为环境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线,把环境工程学、生态工程学等核心课程打造为课程思政金课,以集体教研、编写案例等方式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培养方案、专业课和学生第二课堂,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强化党建引领,创建“党建+”工作模式。“党建+人才培养”提升立德树人质量成效;“党建+教学科研”引领教学科研成果高产出;“党建+团建育人”构筑青年爱国信仰熔炉;“党建+社会服务”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教师支部发挥“支部建在团队上”的组织-学科耦合优势,结合“课程思政建设、教育扶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创双一流高校”等工作,将党建和学科建设高度统一。学生支部组织党员助教助研助管和参与学术科技、创新创业竞赛,将思想教育、专业实践与人才培养紧密融合。教工第一党支部积极推动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总结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优秀经验,“高校党建‘一融双高’典型案例”《创“党建+X”模式,促立德树人与学科建设》获云南省委教育工委择优采纳,推荐至全国高校思政网专栏,展示了我省高校一流党建创建成果。

大胆创新,打造校友服务平台有成效。自2018年9月15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校友会成立,在学院党委的积极推动下,依托学校校友总会的搭建契机,同步建立了北京、天津、重庆、四川、广东、山东、江西、云南红河、大理、普洱、德宏、曲靖等20地环工校友联络群体。四年来,环境校友会为学院教学资源的拓展,科技成果的转化,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促进毕业生升学就业,学校与企业的社会合作等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成绩显著。引领高精尖科研技术转化与运用10余项,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取得国奖、省奖50余项,服务企业近20余家。借助环保的优势,在云南省储备了较强的环保资源,为建立地方的环境社会服务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创建“三团”协作、“三育”融合模式,提升学生“三创”能力。创新团队、团学组织和学生社团“三团”协作,形成思政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三育”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通过正能量导师之星评选、设立企业创新创业基金、建设创新创业实验室、搭建国际联合培养平台,培养国际化、多元化人才,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精细化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与创造能力。强化价值引领和阵地管理,开展少数民族自治州县“环保科普行”、“大学生在行动”等活动。

建立“五位一体”思政工作体系。9个党支部书记中8个为“双带头人”,选配优秀党员、学术带头人担任班主任和专业导师,建立辅导员、班主任、专业导师、教师党员、党团学生干部全员育人的思政工作体系,组成政治强、专业精、情怀深的思政队伍,实现了懂政治的人讲专业,讲专业的人懂政治。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建带团建带群建、学科竞赛、科研攻关等形式,打造思政工作精品团队和系列品牌党团学活动。

创新“党建+”模式,独特新颖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在校内率先提出“支部建在团队上”的党建理念,创立“党建+X”模式,将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广泛融合到教学、科研中,逐步形成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工作的党建模式。教工一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学院党委选树为“先进基层党委”、“党建带群建示范点和基层党建阵地建设示范点”;创建“科研攻关党员先锋团队”、“建设共产党员绿化造林示范基地”2个一流党建典型品牌;选树校级“一流党建示范组织员工作室”1个、“一流党建示范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工作室”1个、“一流党建示范党支部”1个、“一流党建示范研究生党支部”1个;获批立项党建课题2项;基层党委“一流党建”创建成果案例1个、党支部“一流党建”创建成果案例1个。

一是创新“党建+人才培养”模式。“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学院党委坚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以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着力点,以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为抓手,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推手,抓实理论学习,通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夯实教师党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针对教师党员特别是新入职青年教师的教育培养,联合教学系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认真学习朱有勇、张桂梅等教师立德树人、甘于奉献的先进事迹就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等开展深入研讨,让教书育人、立德为先的理念根植每一位教师党员的思想深处。广大教师党员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探索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是创新“党建+教学科研”模式。学院党委认真落实基层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紧密围绕校院两级的中心工作抓好基层党建日常工作,从思想上形成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共识。通过组建“工业废气净化与资源化科研攻关党员先锋团队”,积极申报重大科研平台和项目,组织观摩会、交流会,开展结对共建、联学联建、扶贫扶智、教育帮扶等,将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学院建设国内一流环境学科、一流本科专业等与支部建设紧密结合,争当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使教师党员在教学和科研上形成合力,促进教学和科研成果高产出。

三是创新“党建+团建育人”模式。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对青年学生的爱党、爱国、理想信念教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要内容,与党建工作紧密结合。每年与学院团委联合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世界环境日环保宣传”等活动,激励党员教师参与“本科生进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科技竞赛、社会服务项目,既为各类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专业指导,更让青年团员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

中心工作突飞猛进,成效显著

以党建引领人才培养,提升立德树人质量。支部党员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和学业导师,“支部→教师→学生”的传导培养模式在各种学习实践活动中得以施行,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各方面均有显著提升环工卓越171班、资源171班获2019-2020学年“云南省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依托“支部建在团队上”,队伍建设与个人发展同向而行,8名党员成为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名党员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新增云南省“优秀青年基金”1项。2022届本科毕业生深造率44.5%。荣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1项、铜奖1项,省赛金奖15项、银奖13项、铜奖5项;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金奖9项、银奖9项、铜奖8项;云南省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级金奖2项;第15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省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第一届云南省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省级三等奖3项等。

以党建引领教学科研,取得丰硕成果。以教工第一党支部党员为核心成员的教学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环境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入选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宁平教授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区域环境中砷的迁移转化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密闭电石炉尾气净化及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与应用”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基于含化学能低热值气体催化氧化的贵金属催化剂及应用技术”和“典型有色工业固体废物环境风险评价体系及应用”均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矿热还原炉尾气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与应用”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党员教学科研成果

教工第二党支部党员主持国家级项目共16项,主持省级项目共23项,参与国家级项目65项,参与省级项目38项。支部党员所在的环境/生态学入围ESI国际排名前1%,成为我校争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学科。环境科学专业入选国家“双万计划”,土壤实验室被遴选为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为环境地学在云南省的创建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我国污染土壤治理和土壤固碳作出了重要贡献。获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获云南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重点培育项目1项、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支部所在土壤团队获批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工人先锋号”、云南省“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昆明理工大学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

以党建引领党团共建,构筑青年爱国信仰熔炉。教师党员与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坦诚交谈,密切了师生情谊,提升了教学效果。通过“党建+团建育人”模式,吸引了一大批青年学生向党组织靠拢,增强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支部每年都派出经验丰富的党员教师,参加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党员教师与学生进行课堂外的思想、学术、工程技术、社会经验、爱国主义等方面的交流,增强了学生入党的愿望和信心,培养了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报效国家的家国情怀,将党团共建打造成学院锻炼青年学生青年教师的信仰熔炉。学院党委凝练环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健康生活相关思政元素,构建“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体系,在“大学生在行动”全国生态环境科普活动中获得五项全国大奖,成为学校贯彻新理念、构建新格局的工作亮点。

乘党的二十大东风,工作展望

学院党委继续深化“党建+X”模式,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坚持党建与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爱国教育、社会服务有机融合,实现党建与教育事业的同频共振,有力促进了党建优势转化为学院高质量发展的优势。

一是要坚持创新党建与人才培养的融合。教师是教育事业的领路人,强化每一位党员教师培养国家栋梁的责任,担负起将党建与青年人才培养有机融合的重要职责,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造就实现中国梦的先锋队、生力军。

二是要坚持创新党建与教学科研的融合。发挥党建组织优势与党员个人学术专长,激励每位党员教师在教学科研岗位上不断创新思想、拓展知识、钻研技能,更好的服务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事业,更好地服务社会,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是要坚持创新党建与社会服务的融合。将校友会作为扩大社会服务的平台,大力推进学科与专业的外延式发展。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结合专业特色,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上立足云南,辐射全国,为“双碳”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