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校训:立德树人,兼济天下
四位环境科学领军学者齐聚春城 共探环境治理技术新突破——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举办前沿技术学术报告会

2025年4月13日,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迎来一场高规格学术盛宴。昆明理工大学潘学军团队邀请四川大学赖波教授、北京大学刘文教授、南方科技大学陈洪研究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卢少勇副书记参观学院并作专题报告,围绕“环境治理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主题,从废水处理、新污染物控制、固废资源化到湿地修复等领域展开深度探讨,吸引了校内外师生以及科研机构近200人参会。

前沿聚焦:技术创新破解环境治理难题

1. 工业废水处理:ROS调控与微米材料工程化突破

四川大学赖波教授以“化工废水高级氧化处理技术原理与装备”为题,系统解析了活性氧(ROS)调控的挑战与突破。赖波教授提出三级梯度氧化工艺,结合微米级零价铁强化传质装备,实现高浓度废水高效降解。其成果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等顶刊,为工业废水低碳处理提供了新范式。

2. 新污染物控制:材料设计与原位检测技术革新

北京大学刘文教授聚焦“新污染物高级氧化控制化学探索”,深入探讨非均相催化体系中的科学难题。通过调控共价有机框架(COFs)的孔道尺寸与柔性结构,实现光催化电荷分异与抗生素定向降解;利用氯氧化铋材料的光生Dember效应,突破载流子传输瓶颈。刘文团队开发的原位谱学装置(成果发表于《Nature Water》《Science Bulletin》)解决了活性物种实时检测难题,为水处理技术精准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3. 固废资源化:绿能驱动闭环循环技术

陈洪研究员提出光电化学驱动关键元素回收体系,锂提取效率提升40%(《PNAS》2024),电子废弃物中金回收率达98.5%(《ACS Nano》2023)。团队设计原位电化学XRD装置,实时监测磷酸铁锂原子级结构演变(《Nature Communications》2025),推动技术向低碳园区应用。

4. 湖泊修复:人工湿地的工程实践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卢少勇副书记以雄安新区白洋淀、内蒙古包头二道沙河湿地工程为例,系统阐释人工湿地的工程实践与长效管理。通过植物-微生物协同体系,水质从V类提升至III类,氮磷去除率超80%,动态管理系统已推广至多个国家级工程。

会议由昆明理工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黄斌教授主持,黄斌教授表示四位专家分别代表着水处理、新污染物治理、固废资源化、湖泊生态修复四大前沿方向的研究高度。相信今天的学术盛宴必将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为环境工程学科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次学术活动不仅展示了环境领域的前沿突破,更搭建了跨区域协同创新桥梁。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将持续以科技之力,书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合作交流